微信公众号
关注山东湿拌砂浆网随时掌握第一手资讯

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读了这么多年德鲁克,你真的读懂了么?
2018-09-30 17:35:47   来源:华章书院
读了这么多年德鲁克,你真的读懂了么?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听到一种说法:
 
管理学的大厦即将崩塌,包括德鲁克在内的一众管理学家也都将过时,今天要的是赋能,不是管理。
 
书籍不会给我们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左右为难中,管理者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还值得再谈吗?当我们说到“管理”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以下,Enjoy: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管理学思想过不过时不重要,我们的日子还怎么过才重要。而作为管理者,我们的工作还怎么做才重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我们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因此,我今天特别想分享德鲁克管理思想与赋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解读管理、解读赋能、探讨管理者的工作。
 
 
01 管理者左右为难
 
每当管理者听到绩效不好、团队士气不好或者员工工作态度不好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赶紧抓好管理工作!
 
仿佛,管理是管理,工作是工作。
 
同时,当我们说“管理”的时候,重音往往都放在“管”上。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管理”呢?
 
当然,也有很多管理顾问会说,管理活该并且已经被颠覆,现在谈领导力都过时了,我们现在只谈赋能。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激活个体,你就将失去组织的活力。
 
这些话让管理者感觉到自己过去的努力好像都用错了地方,而对于自己与下属的关系总是深感内疚。
 
那么,到底什么是“赋能”呢?
 
如果用“管理”,我们是否应该为员工指明方向推进工作并追求绩效结果?
 
如果用“赋能”,我们是否应该对员工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并开启生命愿景?我们总是在左右震荡中徘徊着。
 
例如,我们站在企业的角度应该有权利要求员工负起工作的责任,而我们站在员工的角度应该有权利要求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
 
管理的书籍没有给我们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正是提供这样的思考:在左右为难中,管理者要从哪些维度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
 
管理不是一道算术题,任何一个斩钉截铁的单一化结论都要小心,因为,管理是关于人的,而人是最大的变量。
 
无论有多少的误解和曲解,都将指引我们逐步走向理解。
 
唯有不断深刻理解我们所热衷的事物,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合适的行动。
 
02 “管理”还值得再谈吗?
 
当我们说到“管理”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是说“控制”、“制定目标”还是说“整合资源”?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定义,这正是造成困扰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听到“我们连基本的管理都没做好”或者“是管理过度而经营不足”的时候,仿佛每句话都有道理,但又都好像很武断。
 
原因就在于,我们需要澄清各自说的“管理”都是指什么。
 
我认为,不是要彻底抛弃管理,而是要重新定义管理。
 
首先,让我们穿越历史,来看管理所走过的路:
 
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相关概念,包括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通过流程化、标准化、最优化等方式。
 
他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泰勒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1916年,亨利·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了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要素,并将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使组织中出现了规划与执行、指挥与协调等功能的分离,并指明了管理的主要内涵。
 
他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的管理理念着眼于组织效率的提升。
 
 1954年,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问世,这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丛书中探索了管理的原则、责任和实践,从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方面来重新定义管理。
 
他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德鲁克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工作中的人的效能,特别是知识工作者。
 
透过管理理论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
 
从体力工作到知识工作,从确定性任务到非确定性任务,从指挥控制到激励沟通,从工作、组织到人,管理理念不断演进,而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视角:
 
借鉴历史的经验,重新理解今天我们所谈的管理。
 

03 “赋能”到底在说什么?
 
 “赋能”成为时下的热门词汇,相对应地,就一定有“管理已经被抛弃”的论断,因为,打倒一个再树立一个,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实际上,我们应该认真理解一下什么是赋能。
 
在积极心理学中,赋能是指通过言行、态度和环境的改变带给人正能量。
 
在2015年出版的《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是指要聚集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营造合适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快速感知客户的需求,愉快地创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在2017年出版《赋能》一书中,作者描绘了由透明的沟通、去中心化的决策网络、灵活的小团队运作等要素构成的赋能型组织。
 
 “赋能”意味着解放每个人的潜能,营造合适的组织氛围,让人发挥出来。
 
事实上,赋能的思想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甚至可以追溯20世纪20年代玛丽·帕克·弗莱特提出的“赋能授权”。
 
弗莱特被彼得·德鲁克誉为“现代管理学的先知”,也可以追溯到德鲁克本人所谈到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等概念。
 
历经商界和学界的不断实践,“赋能”正式踏上了理论舞台的中心,然而,我们有必要像《赋能》的作者麦克里斯特尔提到的那样,深入理解“赋能”:
 
它不是简单地放松控制,而是要求获得权力的人必须能拥有相应的视野和知识,并采取明智的行动。
 
赋能,给予个人充分的自主性并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使得组织更加灵活、个人更加有影响力,从而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总体看来,“赋能”对于个人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这需要对员工进行教练、激发和辅导,真正赋予个人以自信度和责任感,以及能力和能量。
 
 
04 深思时刻
 
通过深入理解“管理”和“赋能”这两件事,让我们深思一下:二者其实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站在不同角度进行着融合。
 
未来的组织,依然需要“管理”所带来的资源整合特性,也需要“赋能”所带来的个体成长特性。
 
每一位拥有革新思想的学者,无不是首先深入理解他所要超越的理念。
 
而一种理论是否过时并不取决于理论本身,取决于这种理论是否还有匹配的场景,是否被更新了内涵。
 
当我们阅读书籍和学习理论时,只有你的感悟才是真实而有效的,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的转化和实践。
 
我的个人建议是,最有效的学习触发方法莫过于这样的自我提问:这带给我什么启发?
 
没有人的思想会永远正确,一切都在演进,一切都是当下的重新理解。
 
所以,不如,让“管理”来实现赋能!让“赋能”来升级管理!
 

05 “德鲁克管理”与今天的现实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现实是:
 
我们处于VUCA时代,快速变化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超越了任何竞争对手,因而,组织特别需要一种灵活而有韧性的结构,个人需要发挥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那么,这和德鲁克的管理有何关联?
 
至少,德鲁克的管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具有3个明显的有效角度,
 
1. 生态角度,德鲁克是透过社会生态来研究管理的,他特别关注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及其对于人的影响;
 
2. 人本的角度,德鲁克是从人的权利、责任和价值观来展开对管理的研究的。
 
3. 工作的角度,德鲁克管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如目标、任务与成就等,是围绕着人的工作而展开的。
 
人来到一个组织,是来工作的,组织正是在工作中整合人的力量,并赋予个人社会身份与社会功能。
 
从这些方面看来,德鲁克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比如,那些经典的提问(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我们以什么样的核心能力达成这种价值?等等),是我们始终关注外部环境和整体的生态系统。
 
再比如,德鲁克对于目标的强调,不是先有组织架构而后设定目标,而是先问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再由目标来决定组织结构、业务活动、人员安排和任务配置等。
 
在德鲁克的管理思维中,正是不断在赋能给个体。
 
 
06 管理新范式:认知的升级
 
每一种管理思想的背后,都是基于一定的管理范式。
 
这个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假设”,作为综合性社会学科的管理,“范式”非常值得关注。
 
德鲁克在管理论述中特别写到了管理新范式,用以更新传统管理的认知。
 
我们不妨去书中深入阅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
 
为什么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依然是赋能这一类概念的理论指导。
 
● 传统管理学的范式:
 
1) 管理是企业管理。
2) 企业应该具有或者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结构。
3) 企业应该采取或者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 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或给定的。
5) 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
6) 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
7) 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  德鲁克的管理新范式:
 
1) 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管理是所有组织机构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器官。
 
2) 不存在唯一恰当的组织形式。管理学界应该去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特定任务的组织形式。
 
3) 今天作为“雇员”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是“合作者”。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
 
4) 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才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基础。
 
5) 企业关系是靠经济利益维系而非法律上的控制与被控制,管理应该包含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
 
6) 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绩效。它的出发点是组织的预期成效,管理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并使之取得这些成效。管理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
 
7) 国家疆界主要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企业来说,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而是经营方式。
 
我简单列举并通俗解读“管理新范式”的部分内容:
 
● 组织结构是不唯一的,结构为目标与任务服务;
 
● 跨界和技术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客户认知价值和决策方式;
 
● 不是“雇员”而是“合作者”;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
 
● 成果在外部,管理别只在内部折腾……
 
同时,德鲁克定义管理者的关键词是“责任、贡献、成果”,谈及领导力的关键词是“绩效、愿景、超越常规所限“。
 
通过我的解读,相信大家可以理解:
 
读懂德鲁克,特别是有用处的,重要的不是背诵文字,而是升级认知模式。
 
理解了这些思维的关键,就立即恍然大悟:德鲁克并不过时,这些理念其实正当时。
 
07 管理赋能要谈什么?
 
让我们站在现实中,“管理赋能”到底要赋什么?
 
从个体的角度看,重要的是3点:我愿意干、我会干、我也有条件干;即,能量、能力和环境。
 
这三大要素就是赋能予人的关键所在。
 
1. 能量,使一个人有投入工作的能量,有热情、有信念、有状态。
2. 能力,使一个人有精通工作的能力,有方法、有水平、有效果。
3. 环境:使一个人有完成工作的成就,有机会、有条件、有支持。
 
围绕着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整合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全面理解“管理赋能”。
 
不是简单地调动情绪,而是支持人们发挥出最好的一面。
 
不是一味地细声柔语,而是温度与压力并存地拓展员工的能力。
 
“管理赋能”也使一个人的意识、视野、境界得到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德鲁克关于目标管理、培养负责任的员工和排除工作障碍等管理原则,正是在能力、能量和环境等方面,极大地赋予个人以自主性和创造力。
 
● 目标管理
 
整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使员工有参与感,并通过评测来自我控制,取代了传统的强制管理。
 
● 培养员工
 
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
 
● 排除工作障碍
 
管理者最容易忽视的是,帮助下属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并取得成就。如果着眼工作表现,绩效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穿越时空,德鲁克的很多管理思想,也许在今天才能得到更好的解读。
 
08 管理者还怎么工作?
 
管理者正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往往要在身处两难之中做出决策,要在纷纷嚷嚷中清醒地看到趋势,既有超越的魄力又有坚毅的定力。
 
他们相信“失衡”,可以在一点快速突破;他们也相信“均衡”,可以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完善结构和生存方式。
 
他们拥有“理性”,使事务的推进坚实可靠;他们也拥有“感性”,为组织中的人注入性的温度。
 
管理者的五项工作(设定目标、组织、激励和沟通、评估绩效、培养人才)依然存在,而内涵在不断更新。
 
管理者必须不断深思着个人与组织、内部与外部、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有形与无形......
 

09 你学到了什么?
 
读书,是时下很热的趋势,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和我的伙伴们也是每周都会读一本书,当然,包括德鲁克的书籍以及领导力、教练和心理学等领域的著作。
 
因为,对“管理”和“赋能”这两个词的理解来自于我们的阅读(我当然也希望“管理赋能”可以流行起来),那么,我最后想谈谈,如何读书呢?
 
通俗地说,大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
 
● 用眼读,知道书中写了什么;
● 用脑读,探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用心读,叩问自己可以汲取的是什么。
 
这样读书,会让我们不把读书本身当成任务,而是把读书作为汲取精神养分的方式。
 
我很欣赏这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读书要把握文字背后的魂,深入理解作者表述观点时所对应的场景和形势。
 
然后,提炼出你自己的结论,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不断迭代和完善。这样,书籍就会成为你的养分。
 
让我简单总结一下今晚的主要观点:
 
德鲁克管理思想是关于工作中的人的。
 
赋能是关于有意识肯负责的人的。
 
“管理赋能”在于认知的升级和场景的匹配。
 
管理者要深入地理解人,深入地理解工作。
 
你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你。
 
感谢各位的耐心聆听
 
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持续学习
 
让我们在学习中洞见自己!
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湿拌砂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山东湿拌砂浆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山东湿拌砂浆网”,转载时不得擅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十日内与本网联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