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关注山东湿拌砂浆网随时掌握第一手资讯

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重塑企业增长模式:没有效率,我们可能只是看上很努力(下)
2019-10-09 18:57:32   来源: 老关 建筑前沿
  上次我们讨论了组织变革和资源配置的问题(点击蓝字可阅读:重塑企业增长模式:没有效率,我们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上)),接下来我
  上次我们讨论了组织变革和资源配置的问题(点击蓝字可阅读:重塑企业增长模式:没有效率,我们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上)),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重塑增长模式的第三个方面:坚持创新。
 
  “创新”如今俨然成了一个很尴尬的词: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坚持创新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可怕的并不是创新不会被付之实践,而是在某些企业家的骨子里,创新容易直接被忽视甚至被拒绝。建筑企业的创新更是坠入了以下几种窘境:
 
  一是追求创新的“时尚化”。
 
  热衷于新名词、新概念,将创新理解为抄近路、走捷径;其实创新和传承必须相向而行,无论所谓的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怎么发展,建筑业都不能缺少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建筑企业正从早期依赖规模扩张的机会主义,走向迷信新技术的另一种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恰恰是创新的天敌。从这个层面上讲,建筑业缺少的不仅仅是创新,更关键是丢掉了初心和传承。
  近几年房产巨头碧桂园已进军机器人产业,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也反复强调碧桂园必须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过,我想提醒的是,即使实现了无人建房,最终提供的产品也是用户满意的“房”,这是建筑业的初心。任何建造方式的变革都是更加契合这种初心,否则,这种所谓的“高科技”都很难理解为“创新”。
 
  二是将创新湮灭在“规范化”的洪流中。
 
  可能没有人会怀疑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重要意义,不过,企业在致力于寻找一整套完整体系的同时,创新正在被制约和抹杀,越来越多的企业活动被一成不变的管理体系和内部流程所绑架。我国已故著名管理学家李春田早就指出,标准化和创新是互动的关系,“标准只有全面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并做出贡献,才能最终确立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由此可见,标准化是创新的平台,推行标准化是一个管理和产品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标准化不仅没有制约创新,反而提供了更多展现的机会,真正扼杀创新的是企业管理者寄希望于依托标准化让自己高枕无忧的管理幻觉。
 
  三是成功的模式阻碍了创新。
 
  组织具有强烈的惯性,企业管理者更喜欢沉迷于既有的成功模式中,这并不足为奇。这正如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总结的,一个企业被市场淘汰,往往不是因为他管理不良,而是因为他太适应传统的市场模式,以至于无法抓住全新的市场趋势。尝试改变的确是件艰难的事情,因为管理者可能为此付出试错失败或者高额成本的代价。不过,企业管理者要始终记住,任何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和营销(德鲁克)。创新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业务,而是关系到企业生死盛衰的头等大事,企业要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那么,创新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我们对创新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导致创新动力匮乏。
 
  1创新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我们通常认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是规模、资本,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Eric von Hippel在对企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当代企业的利润增长中,技术创新因素占40%。创新之父熊彼特则认为,“利润和利息就像受到创新拨动的小提琴的弦,没有创新,利润就会逐渐消失。然而新的创新会拨动它,使它再次处于动态的运动之中,因此利润由于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不断出现而提高。”
 
  近几年,建筑业不乏新技术,绿色建造、精益建造、智慧建造、人文建造似乎为建筑业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不过,很多新技术并没有为建筑企业提供利润,甚至增加了成本,这是技术产生利润的悖论吗?以装配式建筑为例,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推行装配式建筑仍困难重重,其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为此,很多地区出台了政府补贴的政策,我是坚决反对的。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途径一定来自技术创新,而不是政府补贴,补贴尽管能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同时存在抑制创新的消极作用。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价格和利润上的突破,让用户愿意为更环保和更低碳的产品和技术支付价格,围绕装配式技术形成的商业模式才能成功。
 
  同时,装配式建筑的方式,不能仅停留在建筑业的层面,而是从全社会绿色发展的角度予以衡量和评价。我们往往将装配式建筑更多等同于“四节一环保”以及降低劳动力成本。
 
  其实,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较传统建筑更具优越性的一种模式,致力于将人类建筑活动与自然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资源配置和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不过,这需要建立新的评价和运行机制,重新定义产出和投入、收益和成本,依赖于生态资本及其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和评价、交易机制的创新。
 
  2创新是增长模型中唯一的变量
  创新体现在经济增长模式中,就是在投入(资本、资源、劳动力等)不变的情况下,仍能带来新的产出。我们目前的很多做法,往往认定生产函数和技术不变,努力将资源用到极致。事实上,生产组织方式可以改变,制度条件也可以改变,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财富的终极源泉是劳动、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五大要素,然后这些要素只有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财富,制度改革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不在技术层面,也不在员工素质层面,真正的难点在管理层面。尽管建筑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不过管理效果实在差强人意。很多管理者把组织扁平化作为组织方式变革的重要举措,但深入企业的员工很清楚,扁平化并没有提高效率,原因在于形式上的扁平化,根本没有改变企业的官僚习气。与独步全球的基建能力相比,建筑企业的管理严重落后于技术是个不争的事实。建筑企业的“高效率”更多依赖行政指令和过度的资源配置,这也是造成企业利润低下的重要根源。
 
  中国的建筑企业绝不能陷入“基建狂魔”的称号中无法自拔,中国建筑企业的成长高度,并不是以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为标志,而是我们的思想高度。基于此,不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筑企业试图贴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标签实现转型升级,无异于痴人说梦。
 
  企业实施创新战略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事情,不过,可能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值得注意:
 
  1保持企业家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不是企业家应该做的事。企业管理者要识别企业的危机在哪里并试图去改变,而不是在当下貌似顺利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得过且过。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建筑业的事只能建筑业自己来解决。我始终相信建筑业的活力更多来源于民营企业,来源于民营企业家,因为民营企业家具备天然的创业动力、冒险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空间等特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做的就是必须彻底激活经营潜能,使企业始终处于奔跑状态。
 
  尽管大型建筑国企在市场上攻城掠地,但国企改革停滞,过分依赖行政垄断资源,企业“去行政化”尾大不掉的弊端是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痼疾。建筑规模上“国进民退”不是一种真正的市场行为,也不是趋势性转折,更非政策信号。
 
  根据《2018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发展报告》,3558家上市公司之中,共有2273家为民营公司,占比了63.9%,三分之二的公司为民营上市公司,并且民企回报率总体高于国企。这些数据说明了问题本质,真正成熟的民营企业,往往更具备现代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我看来,建筑企业更缺少像阿里、华为、格力、海尔这样的领军和标杆企业。企业家是市场的引擎,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演进的主体,也只有企业家会去发现或创造,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企业家的信心,民营企业家要始终保持创业者的情怀,保持发现市场和创造市场的勇气和激情。
 
  不过,并不是企业家天然喜欢创新,毕竟这是件费心、费神、费力的事,企业家更愿意追逐的是利润。因此,保持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更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影响企业家行为配置的游戏规则是非正常乃至破坏性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将得不到释放。
 
  2让创新因子融入企业的日常
  创新往往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重建,更多是“润物细无声”的改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创新融入组织运行的血液中,要让创新成为自觉,成为常态。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一方面是要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则是不断优化改良。企业前行就是不断否定和完善自己的过程,创新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企业创新的难度不在创新本身,而是企业是否能够开放。只有一个足够开放的企业,一个勇于接受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才会充满创新精神,相反囿于习惯、囿于传统的企业是不会有创新的。另外,实现创新要勇于革自己的命,要敢于向自己下手。一个僵硬的环境是不需要创新的,大家都像鸵鸟般“相安无事”,但管理的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是在“消灭”自己,不创新就会被他人消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当下和未来的态度。
  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那么,如何让全员创新成为可能呢?创新一定不是研发部门单独的事情,也不是团委、工会组织开展的“五小”活动,而是要将“研发”转变为“联发”,将企业打造成融合集体智慧的超级平台。
 
  每个企业都会有很多的论文、工法或专利,一部分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无用”内容,还有一部分是束之高阁的“沉没”内容;加之独立的项目间缺少联系,项目外的大量企业员工无法为项目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借鉴“猪八戒网”的方式,采取“众包”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通过技术付费、加强技术成果转化、赢得尊重等方式唤起员工创新的热情。
 
  3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创新
  最近几则消息对建筑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特斯拉在上海成立了建筑公司,可能会进军中国建筑市场;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中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一期);万科中标“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中国移动中标了“宝鸡市陈仓区购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服务项目”。各种迹象表明,如果你只认为自己的企业容易受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冲击,那么,你的视野未免太过狭隘。当然,我们也乐见外界以及跨界的冲击,因为这是促进建筑企业创新的动力。
  不过,我们也无须对新技术、新经济过度恐惧,所有的创新都不会改变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识,那就是坚持以客户和用户为中心,持续地研究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企业创新的试金石。这就要求建筑业不要有投机心理,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从长远考虑,更多考虑消费者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如果错误的认知创新,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活动上,片面地追求新、奇、特,就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创新是个艰难的过程,不过,若不创新,企业的生存状态并不会好转。创新虽然有风险,但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别无选择,“我们必须进行真正的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建筑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湿拌砂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山东湿拌砂浆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山东湿拌砂浆网”,转载时不得擅动。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十日内与本网联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